返回

你载我去哪?你贵姓啊?

編輯: 浅明小义 2021.02.05

 

留下来吧。

 

返乡人上一次听到这句话,还是2008年的时候。

 

◎去年写过关于春运的文章,2008年因为雪灾很多人滞留广州火车站

 

「留下来吧,广州也是你的家」这句话曾在广州火车站彻夜广播。

 

今年,照例要在春节前写点什么。

 

留下来吧。时隔十三年,因为疫情,我们再次听到这句话。

 

「留下来」其实是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与我们曾看过的《回家的诱惑》不一样,不回家才是一种诱惑。

 

好事啊。我们以为。

 

但很快发现它不像「留下来吃碗拉面」那样值得期待。

 

「好耶,逃出亲戚魔爪了!」有朋友说,说完不免从一丝落寞神情里生出几分迷茫。

 

就像嘴上说着「我走」,然后犹犹豫豫坐上的士的程大嫂。

 


◎1992年《家有喜事》离家出走的程大嫂坐上一辆陌生的士

 

如果你对《家有喜事》有印象,应该知道,程大嫂离家出走那一天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

 

太久了,别说今年不回家过年,程大嫂离家出走这样的戏码也早都不流行了。

 

咦,感觉贺岁档还在,贺岁片怎么没了呢?

 

回忆近三十年的每一个农历新年,除了不绝于耳的亲戚小孩吵闹声,印象最深的还是早年那些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古灵精怪的贺岁片。

 


贺岁片曾经是拜年的意思

 

贺岁片的概念来自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的一众明星都会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只求欢乐地拍一部喜气的影片献给观众。

 

所以最早一批贺岁片,也可以说是「凑热闹片」,没有太多金钱压力,不给观众期待,一堆明星聚在一起拍戏,跟玩儿似的,演员也时常互串片场。

 

前有《富贵逼人》、《八星报喜》,后有《家有喜事》、《东成西就》,从董骠、沈殿霞、周润发、钟楚红到黄百鸣、吴君如、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在一段时间围绕着几个喜剧明星的群星组合成为贺岁片的基本要素,这几部贺岁片和系列成了那个年代的年味代表。

 

图个热闹,是这些片子的特色。

 


◎《富贵逼人》的市井味里有姜大卫、曾志伟小人物客串

 

◎《家有喜事》的搞怪三角恋里有李丽珍客串

 

◎《东成西就》整班人马都是从《东邪西毒》里搬过来的

 

如今在饭圈里,粉丝文化里,「过年了」意味着喜欢的爱豆、明星出了新的作品,可以让整个圈子的人沸腾起来。

 

但其实在很久以前,贺岁片的片尾常常有一个镜头的后拉,包括工作人员和明星,还有前来捧场的朋友都会一同出现在镜头里,这场面,就是「过年」本身。

 


◎除了这些这些,所有人都来了

 

整蛊搞怪也是家常便饭,演员常常在电影里自黑,从幕后到幕前,都渗透着轻松快乐。

 

像《家有喜事》里毛舜筠跟张国荣打麻将,打到把牌扔马桶里冲掉。

 

像王祖贤在《东成西就》一个古装戏里骂骂咧咧「你以为你是王祖贤啊」,简直后现代。

 

而一路脑洞大开,玩到疯癫的《大话西游》,拍的时候也不知道以后会成为华语后现代电影代表吧。

 

那时贺岁片的目的只有一个——拜年。

 

所以片名里总带着「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喜事」这样的词,以前的人真不怕拜年词穷,以前大概也没有社恐这回事。

 

影片的主题,都以家庭矛盾为主。

 

无非就是兄弟姐妹相争,夫妻吵架,调戏公婆,在一个家里爬上爬下搞恶作剧。还有各种远房亲戚称呼的科普。

 

◎爸爸的表姐叫表姑妈

 

真爱玩,真贴心。

 

只要第一部观众买单,通常会有下一部。

 

有了《富贵逼人》就有《富贵再逼人》,《家有喜事》隔几年就新拍一部,一个梗也重复使用,直到大家看腻为止。

 

很多时候没有等到新的片子,很多家庭也乐于拿之前的碟出来反复播放。

 


◎李香琴的「给你个红包,乖乖地」似乎永远听不腻

 

贺岁片是1995年才随成龙的《红番区》正式引进内地,在此之前仅随着电视台和影碟辐射到最近的广东地区,再由广东往内地传播。

 

对照现实,铁打的电视机,流水的电影,忙碌的一家人,拜年客人走一波来一波,电影永远以「恭喜发财」结束,这种过年记忆简直刻在了每一个广东小孩的灵魂里。

 


贺岁档来了,贺岁片变了

 

进入千禧年,内地渐渐建立起贺岁档,电影市场发生了转变。

 

有了市场后,香港导演开始转战内地,内地导演开始瞄准贺岁档,好莱坞大片也想加入这个中国年特定档期。

 

内地导演冯小刚《甲方乙方》、《手机》、《非诚勿扰》一系列现代喜剧加入贺岁档,我们开始体会到北方的年味。

 


◎冯小刚贺岁片《甲方乙方》,更现实,更文艺

 

跟吵吵闹闹的港式喜剧比起来,在冯小刚为代表的内地贺岁喜剧,我们感受到更多黑色幽默。

 

于此同时,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港式喜剧依然坚持一贯的无厘头合家欢色彩。

 

不过似乎开始探索起了类型。

 

2004年的《功夫》,2008年的《长江七号》,包括后面《西游》系列和《美人鱼》,除了本身的喜剧属性,星爷在贺岁档上还尝试了功夫、科幻、奇幻等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陈可辛《投名状》这样转向大场面的作品。

 

这种应对市场的转变多多少少受到好莱坞大片的影响,贺岁档一下子多了很多选择,以前看碟的小朋友长大,口味变得挑剔,不会再懵懵懂懂坐在电视前看电影,跟着大人哈哈傻笑。

 

华语片导演笨拙地探索大场面和各种类型,无意促成了网友的毒舌盛宴。

 

那些年随着陈凯歌《无极》、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光怪陆离的电影出现,网络兴起一波吐槽文化。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金灿灿一片,看着不够富贵吗,不够热闹吗,场面不够大吗?

 

但观众不买单了。

 

从此我们过年看电影,不只是看电影那么简单。

 

不仅看到了笑点要哈哈大笑,看到了所谓的烂片还要嘲笑,不仅嘲笑,还要说它哪里不好看。

 


◎当年相隔一年同个档期的《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豆瓣分别是5.4和5.7分

 

现在观众连票房都要看,就离谱。

 

贺岁片们从那个时候开始也有了包袱,不仅有票房压力,口碑压力,竞争压力,就连演员阵容都很难回到群星闪耀的时候。

 

市场大了,类型分化了,人再也凑不齐了。

 

我们的贺岁片小时代,也转为南北文化大一统的贺岁档时代,不确定从哪一年开始,过年大家聚在一起的娱乐活动,由观看电影转为吐槽电影电视,连春晚都不放过。

 

倒也是乐在其中。

 


回不去了,就想回了

 

华语片导演对贺岁档喜剧大片的探索一直延续到《美人鱼》、《捉妖记》系列,恰好这两部电影都是与大制作结合的喜剧,一度让人看到港味合家欢电影的回温。

 


◎《捉妖记》看是魔幻CG大片,内核其实是《家有喜事》

 

而后是《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这些影片大火的一年。

 

《新喜剧之王》这种延续港式喜剧的影片在一堆类型片中黯然失色。

 

无厘头制胜的时代过去,那些围绕家庭亲戚的情节不再有了,拜年消失在贺岁档的电影里。

 

贺岁档的拜年,只停留在发行那一步。

 

每一个跟电影有关的明星,都肩负着宣传电影的重任。

 

电影本身,似乎有更重要的任务。

 

2020年因为疫情,过年期间整个贺岁档都被撤掉了,这一年电影经历了太多。

 

这个贺岁档有去年撤下来的,有延迟的,很多电影大家等了很久。

 


◎《唐人街探案3》就是去年贺岁档撤下来的

 

再看这些影片,《唐人街探案3》的侦探,《你好,李焕英》的穿越,《刺杀小说家》的悬疑,《人潮汹涌》的犯罪,甚至是每年都要来照顾小朋友的《熊出没》,每一部影片都在类型上各施其技。

 

《刺杀小说家》在预告片中就强调这是一部在制作上很难的电影。

 


◎《刺杀小说家》制作特辑

 

不得了,谁敢在这样的电影里玩。

 

《唐人街探案3》是今年贺岁档里最接近合家欢的电影,也在目前预售票房4亿里占据了3亿,但经历了一次撤档,一年搁置,两轮宣传,也背负了很大的回本压力。

 

而当年《家有喜事》只拍了13天,《东成西就》只拍了7天。

 

再怎么想玩,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影玩不起了。

 

程大嫂再玩离家出走,也没有用了。

 


◎《家有喜事2009》吴君如又玩了一次的士梗

 

说到底,不是贺岁档需要电影,不是过年需要电影,而是电影需要过年。

 

但巧了,就在贺岁档电影里都没有了「家庭矛盾」和拜年目的的时候,我们真的回不去了。

 

90后到这个年纪,很多人都开始跟爷爷奶奶辈的亲人告别,以他们为中心的大家庭聚会也随着远去。

 

即使没有疫情,很多大家庭也随着时代分解成一个个小家庭,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亲戚,也没有那么多玩笑可以开。

 

年初听闻李香琴离世,重新听起《三千年前》这首歌,听到她说「再见」,好像真的听到了一个时代的道别。

 

我们坐上一辆陌生的士,但应该遇不见陈先生了。

 

突然就想回去了。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