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僧肉的吃法

編輯: 六姨太 2021.09.30
唐僧肉的吃法

 

通行本《西遊記》裡,吃唐僧肉這件事,前後出現了十四回。

 

第一回是初出長安第一難,唐僧被寅將軍所擒。寅將軍是老虎精,百獸之王,吃東西簡單粗暴,「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將首級與心肝奉獻二客,將四肢自食,其餘骨肉分給各妖。」一言以蔽之,就是生吞活剝。

 

沒多久又遇上黃風怪,吃法上也添了些花樣,「或煮或蒸,或煎或炒」,吃得穩便,強調在無人喧擾的環境中自在受用。

 

後來的犀牛精則講究許多——闢寒、闢暑、辟塵這三位大王,修行多年,好不容易抓到唐僧,他們選擇「細切細銼,著酥合香油煎吃」。

 

第八十六回,吳承恩乾脆借幾個小妖之口,對各種吃法進行了點評——

 

內中忽跳出一個小妖,告道:「把唐僧拿出來,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噴噴的大家吃一塊兒,也得個延年長壽。」又一個小妖拍著手道:「莫說莫說!還是蒸了吃的有味!」又一個說:「煮了吃,還省柴。」又一個道:「他本是個稀奇之物,還著些鹽兒醃醃,吃得長久。」

 

多種吃法,不一而足,各有各的長處。但在整個妖怪界中,蒸食唐僧肉,無疑是最流行的吃法。

 

第一次提出這種吃法的,是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他們說,「今早愚兄弟拿得東土唐僧,不敢擅吃,請母親來獻獻生,好蒸與母親吃了延壽。」

 

離開平頂山,遇見紅孩兒,他吃的是唐僧、八戒一鍋鮮,「是我假變觀音,把豬八戒賺來,見吊在如意袋中,也要蒸他與眾小的們吃哩。」

 

過獅駝嶺那回更不必說,青獅、白象、大鵬雕三位,是真正的西天老饕,讓師徒四人下蒸籠時,還知道豬八戒皮厚,不容易蒸透,費火,放在最下面那屜裡。唐僧皮薄肉嫩,開鍋就爛,放在最上頭那屜裡。 「到五更天色將明,必然爛了,可安排下蒜泥鹽醋,請我們起來,空心受用。」

 

可見唐僧肉不僅要蒸著吃,還得蒸爛了吃。

 

奇怪,妖精們平日不避生腥,但有便吃,怎的吃這唐僧,還要備蒸籠來?

 

孫悟空也想不明白。在盤絲洞時,蜘蛛精們盤算著洗完澡後蒸食唐僧肉,孫悟空在旁偷聽,暗笑道,「這怪物好沒算計!煮還省些柴,怎麼轉要蒸了吃?」

 

原因說也簡單,吳承恩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人,正是炒菜剛開始流行,卻又不是特別流行的時候。各路妖精逮著唐僧以後,最主流的吃法,自然是清蒸。

 

吳承恩又是江蘇淮安人,那裡的人直到現在,都比北方人更愛吃蒸菜。他們將綠葉菜整棵下鍋,蒸熟了也不放佐料,單擺一碗用油調過的醬,拿蒸菜蘸醬吃。比炒菜省油,還十分健康。

 

只是有一樣,唐僧肉終究是比靈芝、人參甚至西王母的蟠桃還價值連城的好東西,選擇清蒸,是不是忒沒創意了些?好歹是部神魔小說,又不是世情小說,想像力怎的如此匱乏?

 

非也非也。過獅駝嶺時,唐僧一度從蒸籠裡逃脫,被再次抓回後,老魔將唐僧抱住不放,三怪見此情形問道,「大哥,你抱住他怎的?終不然就活吃?卻也沒些趣味。」

 

如此推導,蒸吃必然是「有味」了。

 

袁枚《隨園食單》雲:「鯽魚可煎吃,拆肉作羹,亦能煨之,骨尾俱酥,然總不如蒸食之得真味也。」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也概括了蒸吃的優點,「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遲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則莫妙於蒸。」

唐僧肉亦然,蒸了吃才香。

 

且養生家有言,「爛蒸老雄鴨,功效比參、芪。」意思就是說,老雄鴨善於養生,情竅不開,精氣沒有被雌性奪走,不會越長越消瘦,反而愈加肥美,皮肉至老不變,食之堪比參芪之功。

 

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洩,因而被各路妖怪認定有養生功效,吃法當然就同老雄鴨一樣,爛蒸。

但作為吳承恩的同行,以創作者的角度,我對此是頗不以為然的。

 

蒸吃唐僧肉,無非是為了《西遊記》的情節得以延續罷了。 倘若煎炒烹炸,少不得要將唐僧洗淨、刮毛、去皮、醃漬、剔骨、抽筋,無論哪一種,唐僧都碎成餃子餡兒了。

 

妖怪執著於蒸吃,方能保證唐僧是完整的,不沾油膩辛香,不會炒焦烤糊,哪怕被捉了,也能留著性命,等孫悟空來救。

 

任一個大王把唐僧帶皮兒炒了豆角,或是做成螺絲線椒小炒肉吃了,小說都編不下去了。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