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印象
我入职公司第一天就知道猫巷这家店了。那天老板给同事们买了咖啡,我端起杯子,认真念了一遍上面的字——猫巷。
他们说:
「这周围的咖啡店喝来喝去觉得只有这一家还不错。」
2
第二印象
之后的两年,我跟这家咖啡店每天都靠外卖app联系着,基本都是在来公司的路上点上一杯,几乎每一次,它都会赶在我之前到达公司楼下,而我总会抱着感恩的心拎着它走进电梯,开始崭新一天。那是一种「今天也可以正常运作」的安心。
这两年也去过两次猫巷门店,第一次是在叫了大半年咖啡外卖后,编辑部同事突然好奇它为什么叫「猫巷」,为什么每次都送得如此之快,于是决定去找找它。发现它就在公司后面不远的村子里,当真也在一条很窄的巷子里。
第二次,则是疫情刚恢复期间,公司很多同事还在居家隔离阶段,受不了冷冷清清办公环境,我们决定去找猫巷老板,结果收获了一个更安静的下午。
◎狭长巷子里亮着黄色灯的就是猫巷
3
跋山涉水去的咖啡店一定要很特别
最近一次拜访则是为了写一个咖啡店专题,我想,选猫巷作为了解深圳咖啡店的起点,应该是个恰当选择。
但猫巷老板似乎不这么认为.
「我也喜欢出去探店,但是很怕别人来探我的店,他们大老远跑来肯定会失望,那些能让人专门跋山涉水去喝的咖啡,一定得是特别好喝的,而我的店一点都不特别。」
4
是喝咖啡的好天气吗?
其实这一次去猫巷,我们也费了点劲。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是喝咖啡的好天气吗?尽管前一天已经约好,临出发前我还是在手机上跟猫巷老板说了声「我们出发了哦。」
没收到回复,打了电话也没有接。同事提醒我看外卖app上他有没有在营业,确认没有打烊后才安心出发。半路上收到老板肯定的回复,有一种千辛万苦预约上了名店下午茶的成就感。
打车来到巷子口,第一次跟来的同事带着疑惑的神情跟着我顺着窄窄的巷子走进去。
此刻店门口,两幢楼之间,雨不停打在各种棚板上,发出不同的噼啪声。进门打了招呼,他呵呵笑说:
「刚刚还在看资料,但这雨下得太舒服了,一下子睡了过去。」
◎猫巷一角,对话开始于下雨天,咖啡,和舒缓的音乐
5
冷气要开就开到18度
他从办公桌起身走进身后的厨房。之前来都没有这张办公桌,现在桌上放着他的电脑、一台没插电的烤箱,我们来了之后他就把烤箱搬走,这一块仿佛是这间小小咖啡店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我坐在桌前,感觉自己像一个求职者,旁边的空调呼呼吹着18度的冷气。
「冷气要开就开到18度,习惯了。」
店面不大,简单不过的四方型空间,厨房在正对门处,老板就在这个用半墩墙砌成的半开放式厨房里处理所有与咖啡有关的事务。
拿起菜单,想点手冲,被告知上面的豆子还没有寄来。
「这几种澳洲的豆子都是我女朋友在悉尼寄来,最近她刚好遇到期末周,比较忙,可能要等十五天。」
6
老板好像不太爱说话
猫巷在我看来足够特别,它可能是我见过最随意的咖啡店。之前有时候会遇到好一阵都点不到猫巷的情况,一问他那几天怎么不开,得到回答是出去旅游了。
每一次来都有新的体验,这一次来感觉也大有不同。记得第二次来那个极其安静的下午,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我和另一个编辑,还有老板,各自做着手里的事,没有人出声,编辑小声在我耳边说「老板好像不太爱说话。」
那安静的氛围还历历在目,以致于我此时看着不时大声说笑的老板产生一种从来没来过这里的错觉。
「也有在附近的人偶尔过来坐,尤其是周末时候,还挺多的,都是熟客,基本上来了就坐着看书或者工作,很安静,我不算爱说话的人,没有人说话的时候我也不说话,如果有人来跟我说话,我也会跟他聊聊天。」
◎在厨房认真工作的猫巷老板
7
薛定谔的猫和植物
不一会儿功夫,三杯冰水、三杯试喝版美式、三杯我们自己点的咖啡轮番上齐,我点了冰的耶加雪菲,另一位同事点了云南拼配,有个同事因为不敢在下午时间喝咖啡而点了牛奶可可,但她还是收到一杯精致的拉花可可,让她十分开心。
我想起猫巷老板的本职并不是咖啡师。
他原本做网站开发、运营,以前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后来回深圳当自由职业者。刚开始在家里工作的时候想喝咖啡,但附近点不到一杯像样的,就干脆自己开个咖啡店。
「你的店里是有猫的吗,是不是跑出去玩了?因为你的店名叫猫巷。」
同事终于问出这个挂在嘴边很久的问题。
「以前有,后来觉得店是店,猫是猫,猫根本不适合在店里活动。之前外面有一些小孩一看到有猫,就会追它,猫也就乱跑,还有猫毛啊之类的,对咖啡来说都是问题。」
我看着窗边几盆小小的植物,「它们有在活着吗?」
「应该是没有了,它们是天台那一堆多肉植物里活到最后的,把它们搬下来好像也没活着。」
◎看起来活着但并没有在活着的植物,和旁边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面是有关饮食和编程的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怎么会出现在猫巷里呢,这本书光是念完书名我就累了,可是跟猫巷老板聊天,我觉得可以在这里坐到天亮。
8
水电费
这幢楼,从天台到店面,都是猫巷老板的家,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没有那么紧张把咖啡当生意来做。
「没有啦,每个月水电费还是有压力的,看到一大笔电费账单的时候,家里人都会问。」
他哈哈笑。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他和家人开股东大会的场景。想到这里,我对往日的咖啡又多了几分敬意。
「做咖啡这么费电哦?」
「是空调。」
9
称手咖啡
突然想到上次来,他妹妹开在隔壁的蛋糕店还在装修就问了一句,他立刻邀请我们去隔壁参观,又打开了妹妹店里的空调。
「比起我的,更多人喜欢来探妹妹的店。」
果然,妹妹的店是充满活力和少女感的橙色调,更具网红气质。在她店里,我看到了前段时间让猫巷外卖风格大变的白色纸袋。
「我前段时间发现你装咖啡的袋子从牛皮纸袋变成了这个白色袋子。」
「哦,那个时候我自己的纸袋用完了,就先拿妹妹的来用,不过后面我有给她补回来。」
「好像有一次冰美式也用了热饮的盖子。」
「也是用完了。」
在妹妹的店里,我们又讨论了一下盛咖啡的容器,不一样的容器里,喝到的咖啡味道是不一样的。
「我还用砂锅、茶杯喝过咖啡,那个时候和朋友在玩,在砂锅上拉花,不同的容器装喝到的味道是不一样的,用保温杯装冰山最好,因为它可以让冰用最慢的速度融化,手冲用宽口陶瓷杯装口感会好点,应该是靠近杯口的时候更容易闻到香味。」
他又说平时喝咖啡还是没有必要在意那么多,喝咖啡最重要的是随意一点,手边随便一个称手的杯子装的咖啡,路过时候能喝到的咖啡,就是最好的咖啡。
◎《久拾》随意推荐——猫巷咖啡
10
住久了总会有奇妙联系
附近偶尔也会有一两家新开的店,但往往开没有多久就关掉了。
「我去试过感觉还不错,但去过一次之后可能就找不到了,可能他们(店主)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吧。」
猫巷老板说。
有次我远在南山一家叫福康的酒吧喝酒的时候,看到一个猫巷的杯子贴在墙上。
「他们的一个咖啡师之前是我的常客,有一年中秋过来喝咖啡,感觉挺聊得来就成为朋友,后来我也去他那边喝咖啡,有时候会带一份自己买的豆子过去,那个杯子也是我带过去的,超喜欢他们的冰滴,他们每天只做几杯,要早点去才有。他们的店也开了快有十年了。」
名为福康的酒吧,白天有在卖咖啡,这联系真是奇妙。
但其实在深圳住久了,对这种事情也不必感到奇怪。猫巷老板从小学时期就来深圳,那个时候这个村子还都是石头建成的平房,稍微往外走一点就是海了,后来只有一层两层的房子都变成一幢幢高的自建楼。在猫巷对面还有一座那个时候留存下来的石头房子。
「小时候刚来这里的时候,路都没有路,头顶上是黑的,那是一堆蚊子,被蚊子追着跑,吓哭。那个时候的海,来到了旁边这栋楼。
曾有客人来喝咖啡,盯着我很久,忍不住说我长得很像他小学同学,一问在哪里读小学,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是同学。」
有个韩国人在附近上班,第一次点咖啡,在app上点了冰山自取,他把咖啡做好,装好,放在桌子上等对方来取,但两三个小时过去了都没有等到人来取,觉得很奇怪,打电话过去发现对方根本听不懂中文,最后换了他同事来接,才知道那个人不知道自己点了自取,还在等着咖啡送过去。
「这个韩国人有一阵子每天要喝三大杯冰山,好像的确是他们的习惯。」
我们在那坐着的时候,有外卖小哥过来,打电话问顾客在哪,焦急地等着,老板让他把外卖放店里就好,会有人来取。我看看靠近门口的地方,除了外卖,还有一排折起来的纸箱子。
「那是给邻居阿姨的,有时候她帮我收快递,我就把纸箱子留给她。」
◎外卖和纸箱
我眼中的猫巷咖啡店,又多了一项业务。
11
开店时间
「基本上我七点就起来了,如果没有咖啡单子就先做点别的事情,晚上的话,对外是说十点关门,但其实我经常在店里呆到更晚,最晚11点多都有人来过,有时候我在店里通宵敲代码,故意不关外卖,竟然也有人在半夜点,也有外卖骑手接单。」
除了看老板心情游移的开店时间,顾客点咖啡时间也是奇奇怪怪。他还有一个排名表——我常常是我们公司最早点咖啡的人,也通常是当天第二、第三个点咖啡的人,而排在我前面的第一名,经常是五、六点的时候点的,这样子的人,每天也有一两个,都是不同的人。
「看看你的外卖单号就知道了,第一名你很难抢,都是五六点,除非你待到十二点把第二天的咖啡点了。」
在猫巷开店时间里,好像可以看到附近一个个在忙碌和放松之间来回转换的身影。我又问了猫巷老板还有哪几家他有印象的咖啡店推荐,他一口气给我说了三四家。
「深圳其实有好多好的咖啡店,今天喝这家,明天喝那家,不同的店,不同的人冲的咖啡总是不一样。」
虽然来了三次,但这一次也忘记问猫巷老板叫什么名字,走的时候在手机上不好意思地问他,他说,叫「馆长」就好了,咖啡馆嘛,别叫「老板」,能赚钱的才叫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