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们还可以让小朋友认识到美吗?

編輯: Irene Hsu 2022.06.01

 

在六一儿童节这天,我们不想只分享美的东西,也讨论美要抵达的地方。

 

近期「问题教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事情就是有网友发现一部分课本插图不仅画风过时,甚至还有疑似性暗示的细节。

 

◎凸显男孩性器官、掀女孩裙子、面部表情怪异一系列不恰当的图像细节

 

这些插画被po出来后一下子引起众怒,它们不仅说不上美,而且有误导未成年人行为及认知的嫌疑,让大家对儿童教育产生极大担忧。

 

关于美丑,小编一直认为是一个主观概念,就像久拾以往分享过的人事物,即使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也会默认有人认为是丑的。

 

但当美丑概念被放在了一个引导未成年人对教材内容做出正确理解的标准之中,它便背负了家长的厚望,乃至社会公众对它的期待——这份美要正确,要安全,因为它的输出对象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

 

台湾有一个专门研究美感教科书的组织叫「美感细胞」,他们发现孩子们花在课本上的时间超过上万小时,于是期望通过设计有美质感的教科书,来影响新一代的审美。

 

◎美感教科书计划系列教材

 

该计划的理念是「透过将课本重新设计,提供孩子们更多元的美感体验,让每本课本就像是一座美术馆一样。」

 

像是美感教科书计划第二季中的小学五年级国语课本,从封面上就开始结合单元中需要学习的「六书造字」概念,设计出需要用偏旁部首组合成文字的造字游戏,用创意方式给学生学习文字过程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美感教科书第二季——小五国语课本封面

 

在课文的最后,设计师设计了互动环节来呼应课文核心价值,例如在动物尾巴的课文后,会有问题启发小朋友思考:「如果人类有尾巴,你希望拥有哪种动物的呢?」

 

出于对色盲色弱儿童的考虑,书本在标注生词颜色上选用了偏橘的红色来取代全红色,避免红绿色盲儿童阅读时产生障碍。

 

◎美感教科书第二季——小五国语课本内文插画

 

再比如与美感细胞合作的设计师冯宇,曾在康轩授权的国语书插图中隐藏小黑鸟彩蛋,翻到第几课就会有几只小黑鸟,等着学生去发现。他认为课本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艺术家或设计师,而是透过这样的设计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冯宇×康轩《过小首册国语》

 

同时他也发现,从设计师的角度总是可以给予课本很多创意,但真正走入教学体制,会有很多主客观限制,教科书除了要符合成本和老师的教学习惯,还要确保正确性。

 

前两天问题教材事件发酵时,我们访问了「美感细胞」执行长Gini何富菁,作为致力于将设计美感与教育联系起来的人,她与我们分享了一些想法。

 

关于教材书内容是否符合公众认可的道德规范,她认为这跟有多少专业人士参与到教科书的产制和编审中有很大关系,因为内容的产出过程是环环相扣的。

 

「以前专业的人往往指的是负责这门学科的老师、教授,由他们来审核这门学科的课本,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课本已经是一个整合型的呈现,这其中还涉及摄影师、插画家、设计师,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一起完成一部教材。」

 

在创意上有很多主观认知,是需要多方面的人来共同认定的。

 

她举例如果设计师设计出来一只与老鼠很像的卡通形象,让小朋友认为那是真的老鼠,但是将它的脚趾头画错了,或是画一只狗骑单车,有虐待动物的嫌疑,都会让小朋友产生错误的认知。

 

「如果像这样,作者(或插画师)将个人主观意见带进作品,或者在道德上与大众认知不符,没有人校稿,没有人说这样子不适合,那它最后就会被印成教科书。」

 

而审查是个来回的过程,在这上面设计师可以解释,出版社或者负责审查的机构也要做出判断。

 

此外,在做教科书设计前,他们会完整地去理解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是一课,了解到它要表达的重点,以及它要让孩子学会的东西是什么。

 

团队曾在语文老师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希望教材中的图像,在学生无法纯粹从字面意义理解到其背后表达的重点时,可以辅助学生理解。

 

如果插画家只是单纯拿到内容就开始画,他可能就会产生理解断层,直接将文字具象化出来,老师会觉得这个对课文理解没有太大帮助。

 

「语文类、文学类背后重点要表达的东西的确是比较难揣摩的,但整体的氛围和调性必须符合那篇课文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幅电影主视觉海报,要符合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或者是观众看完后会有的心情。」

 

Gini还说,「我对专业的理解是,每一个环节参与进来的人都要对教育有兴趣,并且他的专业可以得到发挥,而不是只有写教材文本的人很专业,其他人不够专业,那品质就跑掉了。」

 

事实上在这次教材事件讨论中,网友也有许多对课本美好的回忆。有人po出童年的教科书截图,有的则表示当下另外一些版本的教材画风正常可爱得多,其中也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富有风格韵味的插画。

 

◎网友po出的其他版本教材插画

 

小编印象中的童年,也有许多对教材的美好回忆,比如那些有考虑到季节变换的教材封面,还有还原语文故事场景的插画,其中尤为深刻的是小学二年级《曹冲称象》一课,插图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在当时来说十分生动。

 

课后题中也有一题提出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式在现代不够便捷环保,老师让我们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思考这一题的小朋友也仿佛因此参与到了故事当中。

 

◎《曹冲称象》插画

 

而小编上一次接触到教材话题,则是看到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中提到有段时间,大家都很苦恼地在北京的小区里帮忙小朋友寻找枫叶,原因就是有一篇改编自外国的课文只是简单做了翻译,课外题就是让小朋友找到一片枫叶,但这个本意让孩子互动的题目,并没有考虑到小朋友真实所处的环境。

 

读到那篇课文的外国小朋友可以在家周围轻易找到枫叶,但身处北京的小朋友要在周围找到其实很难。

 

「如果是找银杏叶就好了。」记得当年吐槽这件事的家长如是说。

 

随着时间变迁,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也时刻在变化,审美也会发生改变,就像美感教科书计划所期待的那样,我们期待设计和教材之间有一座桥梁,可以让小朋友正确认识到美。

 

后记

 

至于台湾的美感教科书计划,其实在大陆已经有很多文章分享过,收获网友大量好评,其中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美感教科书系列的设计趋于扁平,少了中国文化特有古风韵味,我们也借此机会在采访Gini间隙问了她的看法。

 

「我可以理解,我们的设计少了东方古典韵味这点我同意,但我们在做的是实验型的方案,在推动时大家意识到要改变,要跟传统的教材做出区分,我们需要把风格做得更现代一些。但并不是说我们版本做的就是最好,或最正确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说,这是一种可能性,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我们并不是在定义美感说,教科书就应该长这样,而是在提出其中一种可能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美感细胞网站浏览更多设计作品。

 

  • 2